記者:您為什么會成為一名珠寶設計師呢?您以前是學藝術設計的嗎?
張大寧:其實我從小就很喜歡美術,課余時間經常自己在家里畫畫或者用橡皮泥捏泥塑,但因為從來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學習,所以后來考大學的時候便選擇了音樂系,專修音樂學。
畢業以后我做過很多工作,但始終也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。終于到2004年的時候,我決心去實現自己多年以來的夢想:走出去,換個全新的環境———出國學習。
我在南非開普敦的cape college就讀珠寶設計與制造專業。選擇這個專業是因為我對它很有興趣,并且中國目前也比較需要這方面人才。南方有其殖民地歷史遺留下來的與眾不同的文化,而且當地的鉆石、黃金這類礦產非常豐富,是個學習珠寶的好地方。
記者:作為一個珠寶設計師,您的獲獎作品是如何獲取靈感的?
張大寧:以這次鉆石設計比賽為例,它的主題是“自然”———鉆石是自然給予我們的獨一無二的禮物。從自然這個主題,我想到了海洋,而后又聯想了浩瀚海洋中一只美麗的螺。
于是我用18K白金來表現螺殼,并在上面用歐洲傳統的密釘鑲法(pave setting)鑲嵌了109顆鉆石。戒指配上修長的手指,就像一只愜意的海螺蜷伏在海藻上。
以前看書的時候發現,達·芬奇曾把數學上的黃金分割法則用在研究美學的比例上。讓我們覺得最舒服的比例就是1:0.618的黃金比例。它雖然屬于科學范疇,但是這個比例符合任何一個東西的美學原則,比如人的長相、身高和頭的比例等等。大體符合這個比例的,我們就會覺得美。
而鸚鵡螺的主體和下面也是1:0.618,符合黃金分割率,所以感覺很完美。而且我設計的是一枚戒指,戒指一般開口是閉合的,但是我的設計采取了開口的方式,符合螺線的規律,也暗合了主題“自然”。
記者:完成這個作品總共花了多長時間?
張大寧:大概半年吧。查資料用了三四個月,然后作圖,包括設計圖和技術圖,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。當時學校方面我還有課程要上,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設計,所以只能抽空來做,時間比較緊。
記者:科學技術的發展會影響珠寶設計行業嗎?
張大寧:技術的發展對珠寶行業具有推進作用。工具和機器的改進可以提高珠寶的工藝水平,做出以前無法實現的設計,為設計師創造更大的空間。珠寶行業向來鼓勵技術的推陳出新,提倡設計師采用新技術。
但有些時候把比較淳樸的自然的和高科技的結合也是不錯。以前曾經用過一個建筑圖案,是美國地鐵站出口,形狀是拱型橋梁,用來做手鐲,效果不光體現現代,感覺還很像以前的金字塔一類的構圖,給人一種來自遠古的震撼。
記者:珠寶是否也像服裝一樣有它自己的流行趨勢?
張大寧:是的,珠寶也有流行趨勢,但不像服裝更新的那么快。而且不同的地域文化也會影響它的趨勢。比如我國南方如今已經進入到消費彩色寶石而不僅僅是鉆石的階段,而北方目前對彩色寶石基本還沒有什么認識。
記者:珠寶設計師是一個很掙錢的職業嗎?
張大寧:不一定。在中國,出一張設計圖拿幾千塊人民幣就是很多的了,而國外大品牌的設計圖通常價值幾萬美元。
◆記憶卡片
鸚鵡螺的形狀近似等角螺線,又稱為對數螺線。等角螺線是由笛卡兒在1683年發現的。雅各布·伯努利后來重新研究。他發現了等角螺線的許多特性,如等角螺線經過各種適當的變換之后仍是等角螺線。他十分驚嘆和欣賞這曲線的特性,故要求死后將之刻在自己的墓碑上,并附詞“縱使改變,依然故我”(eadem mutata resurgo)。可惜雕刻師誤將阿基米德螺線刻了上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