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來,瑞士銀行不僅完整供應王鼎所需,更特別幫楊丁士開了一個王鼎專屬的鑄模,保留一條生產線,專門打造臺灣市場喜好的五兩金條,還特別允許王鼎有六十萬美元的融資額度。一個臺灣盤商能讓世界級的黃金銀行做到這些,難能可貴,非常非常不容易。研究國內外黃金市場二十年的中信局襄理楊天立解釋。
楊丁士的名聲,透過瑞士銀行傳進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耳朵。中國在九○年代后半,朱熔基政府想要扶植大陸黃金產業,一通電話就打到了高雄的王鼎,希望楊丁士能拔營進軍對岸黃金市場,但被楊丁士一口回絕,因為從小受日本教育影響,總對中國有三分敵意,雖然市場不小,這個念頭終究還是擱下了!
但王鼎在臺灣半點也沒停,有了雄厚的貨源,王鼎業務擴充更快,極盛時期,每月進口黃金高達兩噸至三噸,橫掃中南臺灣的黃金大盤市場。雖然近年來,臺灣黃金市場因民間回流金數量太多,進口數量日漸下降,不過王鼎每月黃金進口量仍能維持一噸左右的實力,拿下臺灣一半市場。
我們是過路財神,做的都是利潤很薄很薄的生意,不是什么黃金大王啦!楊丁士揮了揮手說。為了證實黃金買賣真的不好做,老人家拇指與中指像算命仙一樣掐了幾下,數字像順口溜般從嘴里滑出來:當年黃金一公斤還在臺幣四十萬元的時候,只賺二六六元;現在一公斤七十萬元,只賺五三三元,你看,這一行利潤真的很薄啦!
自詡過路財神 靠信用、匯率判斷賺微利
雖說是微利生意,一路走來,楊丁士也碰到不少半路殺出搶生意的程咬金。民國八十年前后,臺灣經濟起飛,臺灣黃金需求大量上升,不少銀行都磨刀霍霍地想切進黃金大盤商的領域,中國信托、泛亞銀行就是當時最積極的業者,連時任中國國際商業銀行董事長的彭淮南,都動手弄了一個黃金小組。這些大銀行都想一手拿著砍價的大刀,一手提著滿袋的現金,殺進這黃橙橙的處女地。想不到,寶藏還沒到手,就敗走麥城。
臺灣的黃金市場基本上是個關系市場,銀樓業者大家都是學徒野戰出身,草根性非常強,上下游業者彼此關系是一條線一條線的,外人要進來相當不容易。楊天立解釋,那種關系好到電話一接,不必報名,買賣雙方就知道對方是誰,只要價錢一報,一定成交,是個一言九鼎的市場!如果新進的銀行業者仗著身家底子厚,以為殺價競爭可以決定一切,貿然進入這個靠關系及信用緊密連結的社會,關系面或價格面,只要一個處理不對,大家都會對你吐口水,奇檬子(感覺)不爽,再低的價格也沒人要貨!
但也正因為大家過于熟識,關系過于緊密,價格幾乎沒有秘密可言,臺灣整體黃金交易產業接近完全競爭,不但沒有超額利潤,連最基本的利潤都很可能被一次錯誤判斷全部吃掉。加上,黃金買賣這行,全都是用現錢交易,也很少進行外匯避險操作,大盤商一方面必須要有相當高的現金部位,另一方面也要有相當通暢的進銷貨管道,更要對黃金價格及匯率有精準的判斷,只要有一點沒到位,周轉就會有問題,生意怎么做也做不起來,這當然也益發凸顯楊丁士及王鼎貴金屬的價值。楊天立笑說:說楊董是臺灣黃金市場教父也許太過沉重,但他絕對是臺面上極重要的人物。
致力轉型 放眼黃金期貨交易
不知是拙于言辭,還是受到臺灣特殊黃金買賣生態影響,只要問到楊丁士五十年來黃金操作的撇步,翻來覆去就是問不到細節,老先覺總是瞇起眼睛笑說:真的就是靠經驗啦!
黃金大王底子雖硬,但大環境考驗仍然嚴峻。經濟轉壞,民間賣金變現在這幾年已形成風潮,加上臺灣制造業大量外移,都讓進口金量明顯下滑,整體金市外熱內冷的現象相當嚴重。幾年前,因為業務成長受限,王鼎貴金屬還做了減資,把資本額從一億六千萬元減至目前的一億一千萬元,生意沒成長,就要趕快把錢還給股東!
楊丁士可沒有坐以待斃,最近仍積極推動,希望證券期貨主管單位,能盡快輔導像王鼎這樣的黃金盤商,讓他們能取得黃金期貨交易商的資格,我們是最了解黃金的一群人,與銀樓業者最熟,真正能接觸有黃金避險需求的先鋒部隊!王鼎貴金屬總經理林進章表示,王鼎已經把二樓空出來,隨時準備迎接黃金期貨新戰場,讓老店重現十年前瑞氣千條的光彩。
年逾七旬,楊丁士仍維持正常上下班作息的習慣。約好采訪那天,老人家身體微恙、鼻音沉重,但仍不愿取消采訪,一大早就坐在門口等著遠到的客人上門,直說與人約好了就要講信用!在他厚重的老花眼鏡背后,似乎仍看得到,當年那名充滿活力、信守承諾,學習掃金屎仔的年輕學徒,還鮮活地活在七十歲老人的體內!